伦敦梅菲尔区丨是如何从一文不值的乡村发展到现在的寸土寸金?
时间:2021-03-24
如果要为伦敦的所有地方评选出一位“浪漫女王”,我相信梅菲尔区(Mayfair)绝对是最有力的竞争者。
被誉为“圣母芭芭拉”的英国作家Barbara Cartland的故居就位于此处。
Julia Quinn的《Bridgerton》的文学背景也是这里。
可以说,梅菲尔区见证了太多的风雅韵事,成为我们心目中的浪漫女神!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梅菲尔区都曾露过脸,包括
P.G. Wodehouse的《The Mating Season》
(1949)
Evelyn Waugh的《A Handful of Dust》
(1934)
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
(1811)
以及迈克尔·阿伦的《绿帽子》
(1924)
等……
这无疑为梅菲尔区又增加了一丝文学气息。
除了浓郁的浪漫和文艺气息之外,梅菲尔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这里是伦敦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上流住宅区之一。
可以说,这片区域的租金和房价在“寸土寸金”的伦敦都属于最昂贵之列,即便是在大富翁游戏中,梅菲尔区也被设定为英国最昂贵的财产。
那么,梅菲尔区是如何成长为今天这样集浪漫、文艺和财富于一身的地方呢?
从地理上来看,梅菲尔区位于伦敦西1区,隶属于威斯敏斯特市。这片区域西邻海德公园,北靠著名的牛津街,南到皮卡迪利街和格林公园,东边则是大名鼎鼎的摄政街,这个位置堪称黄金地段。
梅菲尔区最初是Eia庄园的一部分。直到18世纪,这里大部分地区仍是农村。
从1686年到1764年,在如今的Shepherd Market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五月集市”(MayFair)才让这里闻名于世,而这也是梅菲尔名称的由来。
后来,这个集市变得越来越低端和令人讨厌,当地居民甚至觉得它降低了该地区的品味,这个传统项目才被迫迁离。
再后来,被誉为英国“最富有的五大家族”之一的格罗夫纳家族通过婚姻获得了这里多达500英亩的土地,其中大约有100英亩就位于牛津街以南、公园巷以东,这块土地在早期的契约中被称为“百亩地”。
渐渐地,格罗夫纳家族开始着手开发这块土地,众多建筑物在短时间内陆续建成,到了18世纪中期,梅菲尔区就已被各种房屋所覆盖。
后来著名的汉诺威广场、伯克利广场和格罗夫纳广场等,都是这一时期开始建造的。而格罗夫纳广场更是被规划为梅菲尔区的地产中心,直到20世纪中期,这里一直都是众多贵族居住的地方。
如今,格罗夫纳集团已经是英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不仅在英格兰坐拥数千亩的土地,其财产更是遍布全球,而这个家族目前的掌舵人正是年少多金的“90后”休·格罗夫纳。
一年前,他还曾因为捐款1.1亿用于支持抗疫而被大家所称赞。
建成后的梅菲尔区吸引了伦敦很多上流社会的人士前来安家居住,于是,就有我们看到的举世闻名的人。
19世纪,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在梅菲尔区拥有过几处房产,阿尔弗雷德·德·罗斯柴尔德曾住在海莫尔广场1号,并在那里举办过很多次晚宴。
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阿奇博尔德·普里姆罗斯,就是于1847年出生在梅菲尔区的查尔斯街,并在那里长大。
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在1883年至1884年期间就居住在格罗夫纳广场,并在作品中提到了它。
与此同时,梅菲尔区还吸引了很多美国的政客。
1786年,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在格罗夫纳广场建立了美国大使馆;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是在汉诺威广场结的婚;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是在伯克利广场度的蜜月。
直到1899年,第一任威斯敏斯特公爵Hugh Grosvenor去世,梅菲尔区的发展遭受重创。
当时所有尚未实施的重建计划都被取消,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政府的预算提案大大削弱了上议院的权力。梅菲尔区附近的地价出现下跌,很多租约也没有得到续签。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梅菲尔区才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春”。当时,英国的劳动力因为战争急剧减少,打工者开始要求更高的工资。
而位于梅菲尔区的那些豪宅的服务费用也变得更加昂贵,这让很多没落的贵族都难以支撑,因此,许多房子最后都变成了外国大使馆。
看准时机,第二任威斯敏斯特公爵果断决定拆除Grosvenor House,并在其原址建造了Bourdon House。
因为伦敦金融城的大部分地区在闪电战中被摧毁,梅菲尔吸引了很多商业投资,许多公司的总部都建立在这里。
渐渐地,梅菲尔区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很多写字楼都建在改建的住宅和新建筑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的住宅地产才重新焕发生机开始出售,其租金和房价直到现在都是伦敦最高的地区之一。
如今的梅菲尔区,遍布高档的购物中心,坐拥伦敦最大的豪华酒店,到处都是充满异国风情的餐馆,已经是外国游客来伦敦旅游打卡必去之地了。
可以说,如今的梅菲尔区,已经是我们公认的“国际女郎”了。它所经历的起落,浮沉,也成为了英国历史的载体,在我们心目中留下独一无二的印记。